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4年2月12日 星期一

《我港理學》

  最近參與一場有關推行環保教育的校長論壇上,香港天文台前台長岑智明感慨本港學生近年選修傳統理科的意願下降,直指推動理科教育的普及是一項社會責任。我腦海中不由得浮想聯翩,一個接受理科教育、熱衷推廣科普的理科生群體第一時間映入眼簾。

  話說從頭,三年多前,在科大開往彩虹的小巴上,Inscie科普社交媒體平台的概念宣告誕生。由最初的兩位始創人,到現時的七人行,一班不同年份及學科的香港科技大學理科生自組團隊,從單純滿足自我創作慾望出發,轉向為大眾免費介紹「貼地」的科普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讀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生活現象,同時理性探討社會議題以期破解迷思,試圖喚起大眾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慾,從而帶動科普風氣,實現全民科普。

  正是這樣一群懷抱科普夢想的理科生,以社交媒體為平台,以「隱形」微科學為對象,攜手建立起既有趣又有料的科普管道,將日常生活的細節、香港周遭的事物與科學技術相串連,平衡知識性和易讀性,深入淺出進行大眾傳播,令枯燥沉悶的科學知識變得生動鮮活。他們以科普新玩法證明:科學並非只在課本或實驗室出現,還存在於人們的衣食住行之中。無論是蓮香居水滾茶靚的奧秘,蘭桂坊一飲面紅的答案,海味街港產鹹魚的民間智慧,竹昇麵由一碌竹壓出麵食的製作工藝,還是廟街霓虹的文化指標,竹篙灣隔離營的病毒醫學,黃大仙香火鼎盛下潛伏的致病風險,鵝頸橋驚蟄打小人的昆蟲故事,甚至是叮叮電車與特斯拉的家族遺傳,屯門公路「拓海彎」的炒車謎團,新光戲院的粵劇表演,陳卓賢的流行歌曲,其實都不乏科學知識蘊藏其中。

  去年,Inscie以新晉作家身份出版《我港理學:香港今昔未來微科學》,圖文並茂的內容編排,紙本文字與電子視頻的搭配模式,令讀者邂逅不一樣的科普香港。全書包括香港歷史文化與傳統習俗、名勝景點與地標建築、未來發展計劃與熱點議題等,以三十一個「點」串聯起昨日港史、今日港事與明日港建的「線」。在「昨日香港」部分,以科學原理解構南豐紗廠紗線編織、城門水塘白千層「甩皮」、西貢鹽田梓人與鹽關係、大澳棚屋百載不朽之木、香港仔避風塘漁業機械化與海洋保育等科學現象;在「今日香港」部分,以科學精神解析科大校園四大景點、理大紅磚工藝與生態、米埔濕地經濟效益、港交所綠色金融、跑馬地馬場博彩機率學與賽駒危機等科學命題;在「明日香港」部分,以科學態度解碼鰂魚涌「怪獸大廈」熱島效應、大帽山郊野公園自然與人的共融體驗、西九M+本地文創藝術的科技賦能、香港科學園科研育才的未來路線圖等科學議題。

  讀畢全書,不難發現,科學其實無處不在,關鍵在於是否具備探究科學的精神與態度。作為科普教育催化劑的科普,既源於生活,也訴諸生活,可謂與生活息息相關。或許,在生活中欣賞科學之美並享受科普之樂,將原本高深莫測、遙不可及的科學變得平易近人、觸手可及,這才是科普應該有的模樣。

《我港理學:香港今昔未來微科學》內容簡介

昨日港史,今日港事,明日港建,身為香港人的你,有沒有留意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大小事?《我港理學——香港今昔未來微科學》作者與攝影團隊親訪30+個本港名勝景點或地標建築,希望將「香港特色地標景點乃至今昔未來事件」跟普及科學知識緊扣起來,讓讀者明白背後涉及的科學原理。

全書內容由〈昨日香港〉、〈今日香港〉和〈明日香港〉三大篇章組成,分別以多篇圖文並茂的科普散文講述這個城市的傳統事物、當代事件,以及未來發展中所潛藏的「微科學」——即有別於硬科學,比軟科學易入口,且不為人察知的細節。

本書目標之一是讓讀者知道,其實科學並非遙不可及,而是無處不在,而且跟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終極願望是大家能夠帶着這本書,一邊遊歷香港,一邊理解科學奧秘。

前言

在香港說科學 說看港的科學

在香港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聲音,有說不完的話;說科學的話,卻是寥寥可數。在香港地,璀璨又美麗的峻鄉共融,以審美的角度欣賞, 摩天大廈與城市天際線美不勝收;以科學的角度看,卻看不出個究竟。在香港地,科學是中小學的必修課程之一;在生活中,卻並不是每個人探究事情的方法。

是甚麼窒礙了港人談論科學?

是在甚麼遮掩了香港科學的美?

是甚麼蒙蔽了生活中的科學?

假如真的在香港說科學,實實在在地說香港的科學,到底會怎樣呢?

頂著這幾個問號,由一群熱愛科學的科大理科生組成的Inscie,共同撰寫了這本軟性科普書,Inscie邀各位一起踏上找尋「我港理學」的旅程。以理科生的視角認識昨日香港的歷史,探索今日香港的現象,解構明日香港的去向。

何謂軟科學?微科學?在學校習得的各種理論原論,充斥這學術字眼,行外人難以明白的,是硬科學。而軟科學,並沒有太高的學術門檻,各行各界都能看懂,是為大眾而設的﹒ 至於微科學,是以微量的科學原理去拆解生活中「老是常出現」之事物與議題。

在香港說科學,說香港的科學,誰會想到這居然也成了道路之一。Inscie 樂於傳播科學、享受創作,運用各位成員不同範疇的理學知識,分享對周邊事物的見解,嘗試剖析某些現象的成因,期望帶出日常生活中的科學趣聞, 僅憑興趣非牟利地在社交媒體上向大家分享科學中的點與滴。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非凡出版的編輯,參與了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經過多輪甄選成功在科普書籍類別中突圍而出,獲得資助出版這本書,紛為本地科普界作出貢獻。

以下是幾個Inscie 講到理識的錄音:

2023科學突破回顧

究竟量子電腦係咪真係會改變世界?

究竟韓國超導體係唔係真係新突破?

2 則留言:

  1. Inscie是一個很有理想的組織, 能夠吸引多些學生, 對理學的興趣!

    回覆刪除
  2. 你參與的應是第二屆, 不是第三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