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4年2月4日 星期日

古蹟隱於鰂魚涌

前鰂魚涌學校

  鰂魚涌,那麼富於漁村風味的地名,也許曾經水清魚肥,未及考據了。此地離我讀中學時家居只有一公里左右,如今在最繁忙一瞬最熱鬧地段發現了隱世的三級歷史建築。

  學生移民海外歸來,短租在鰂魚涌英皇道,那天我先往聞名的粥店,恰是正午,只見上班族萬頭攢動從商廈如湧而來,午膳的擠迫匆促濃縮為這商住區一景。店裏生意如湧,簡樸老派的裝修裏飄出粥的氣味,附近食肆同樣老舊,仍在舊樓地舖營生,沁出勤勞的力量。不遠處玻璃幕商廈數座一氣呵成連作太古坊,時尚優雅,更有玻璃天橋凌空。那橋,避免了人車爭路,行人從容就跨越車流,安全穿梭於商廈與地鐵。那不止是一道橋,更是一道風景,讓行人抬頭一望就驚艷。此地混合了簇新與殘舊、街景與山色,哪知道,還有古蹟。

  我拎着明火靚粥和「卜卜脆」油炸鬼,以為排隊得來的香港美食立刻成為疫後重逢的主角,怎知美食不如美景,甫一進門同學馬上領着我到窗前,說要看大麻鷹。大麻鷹?市區不常見哩。聞言我有點忘形了,忙放下發泡膠盒,聽她指點江山。房子位處高層,常有大麻鷹窗外翱翔,還有蝴蝶翩躚,呀,蝴蝶竟能飛得那麼高!同學從不誑語,我深信不疑,未見鳥蹤蝶影,卻見對面山丘黛濃翠鬱中,一座西式古典建築物幽隱其上,遺世獨立,超然物外,那究竟是什麼地方呢?

  山丘之下有小路,石階多級,坡道幾段,步道依乎山勢緩陡而建,路旁草木雜生,頗有野趣。柵欄橫在路口,重門深鎖,不知其中底蘊。建築優雅地隱世翠微,傲立青山,遙不可及。曾經漫步路過,抬頭仰望,只見大宅隱約外觀,不似此刻居高臨下,把神秘舊屋看得一覽無遺。眼前景觀寧靜,樹木蔚然,蒼綠含秀,靜景卻教我微微撼動,撼動於景色之美,撼動於與這建築相逢。分明知道這建築存在偏又未窺全貌,似曾相識偏又印象朦朧,似在近鄰偏又陌生,似乎高不可攀偏又俯視鳥瞰,如今雖然一知半解,總算一睹廬山,勝於坐電車巴士上層只見小路伸延而莫得古宅門庭。

  「這建築物屬於什麼年代呢?房子屋頂有竿,用來插旗,不似私人別墅。」「插旗的是塔樓,正正方方,四條柱,撐住塔頂,四邊通風。」「很舊,但是保養得很好,應該仍有人居住。」「神秘!」「建築對稱,兩邊高,中間低。」「呀,大麻鷹!兩隻!」麻鷹掠過,不能眼慢,不然麻鷹飛遠了。「壁畫最右邊畫了一雙麻鷹,寫實。」果然巨翼騰於畫上。山腳畫了一幅壁畫,色彩斑斕,內容概括了此區特色,我們站在二十層下望,居然連麻鷹也看到,真奇怪。「蝴蝶飛來了!」蝴蝶二三,粉色輕盈,不可思議地貼近玻璃窗前數次飛過。

  奇異的喜悅瀰漫小室,差點忘記了靚粥不滾燙、油炸鬼不脆口了。讀地理系的同學對大自然與人文景觀充滿探索的熱情,便一起網上搜尋資料。古建築本是前鰂魚涌學校(Former Quarry Bay School),或稱前鰂魚涌英童學校,建於一九二六年,已列為三級歷史建築了。學校一九八零年搬往寶馬山,此地由社會福利署接管,改為培志男童院。後來又改作德育發展中心,歸香港青少年發展聯會轄下,並不對外開放。

  怪不得了,這三級歷史建築分明在通衢大道之上,紅塵萬丈裏,卻因地勢略高,門禁森嚴,行人止步,不予公眾參觀,媒體不大報道,好像別有幽獨,原來另有抱負。

  建築風格乃新古典主義,立面對稱平衡,富於穩重之美。主體樓高兩層,兩翼則樓高三層,其屋頂建有插着旗杆的塔樓。正門上方的石碑刻有拉丁文「Labore et Honore」,英文翻譯為「Labour and Honour」,即「勤勞與榮譽」。那麼,建築從落成開始已立下意向,奉行至今,「勤勞與榮譽」,榮譽來自勤勞,榮譽出於自力,並非天授,可謂發揚韜奮,激勵志氣。校訓崇高,對數十年前的英籍學童、繼其後的迷途孩子,以至世界各地的學子,意義同樣深遠。

  「吃完粥,再去窗邊瞄瞄。」我們互遞微笑,拉丁文「Labore et Honore」已刻印在飯桌。車水馬龍,青葱圍攏,百年舊建,古意盎然。古蹟用途數次變更,不離其本其宗,黌宮巍然,儘管不同年代入讀的孩子,膚色不同,背景有異,可是這是學習的好地方,校舍有情,菁莪樂育,讓孩子俯仰其中,琢磨品格,切磋學問,磨礪意志。所謂地靈人傑,朝嵐夕照,山中靈氣,與「Labore et Honore」會同刻印在孩子心間。

  古蹟除了歲月悠遠外,其中蘊含的歷史變遷、文化內涵、貢獻範圍,同樣值得追溯與深思。今午何幸,既與同學共聚,又與古蹟相逢在鰂魚涌,內心滿是喜悅。

1 則留言:

  1. 其實早百多年,鰂魚涌於1892年已經建造柏架山吊車(或稱柏架山纜車),是香港一個已經拆卸的吊車系統,僅運行了40年,來往香港島東部的柏架山和鰂魚涌。柏架山吊車是世界最早載人的專用凌空式的吊車。柏架山吊車原本是英商太古洋行為其職員提供的交通工具,作接載職員往返柏架山上的宿舍和山下的太古企業之用。在非繁忙時段,吊車也會接載遊人和附近居民。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