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0年3月28日 星期六

一行禪師

一行禪師是現代著名的佛教禪宗僧侶、作家、詩人、學者暨和平主義者,也是入世佛教的主要提倡者。16歲出家,23歲受具足戒。1962年,他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鑽研比較宗教,越戰期間返鄉從事和平運動。後旅居法國,長期從事難民救援工作,畢生宣揚非暴力的和平理念。1967年,他被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提名角逐諾貝爾和平獎。他長居法國南部多爾多涅省泰奈克的「梅村禪修中心」,直迄2005年才首度獲准回國參訪。著作很多,已出版上百本書,包括40多本英文書。前陣子看完電影《與正念同行》,它是首部紀錄梅村及僧侶生活的影像作品。電影以法國「梅村禪修中心」為主場景,鏡頭捕捉了僧侶們的起居飲食,讓僧侶親身為「正念」生活作個解釋。返家後找來一行禪師在2013年由禪師與梅村僧侶舉辦的講座記錄,原文再次上載,以作深一層記憶:
講座主題是幸福之路
進入埸內就聽到優美的梅村歌曲:
「吸進來,呼出去; 吸進來,呼出去;
好似盛開一朵蓮花, 我清涼如一滴露,
一如高山吃立不移, 像大地一般穩厚, 我自在。
吸進來,呼出去; 吸進來,呼出去;
我是淨水反照著, 什麼是真,什麼是實,
在我覺得心裡深處, 空間滿溢在其中。
我自在,我放下,我自在。」
「快樂是此時此地, 我已放下煩惱,
沒處要去,無事要做, 再不須要匆忙。
快樂是此時此地, 我已放下煩惱,
有地方去,有事要做, 但不再急忙。」
「於感恩中, 你灌溉我心中愛的種子,滿心感恩。
於感恩中,我會灌溉別人心中愛的種子,
知道你會在這兒,我是多麼歡喜。
於感恩中,你灌溉我心中愛的種子,滿心感恩。
於感恩中,我會灌溉別人心中愛的種子,
當你感到痛苦,隨呼喚我就來。」
伴著的鐘聲「咚……」,直進入我的心弦,與僧侶柔和的聲音,智者的歌詞,奏出天籟之音。 一行禪師一開始問,有人說自己不快樂,原因有二:
一是有些人太過忙碌,
有些人則內心如受傷的小孩,不願面對苦痛。
然而,一行禪師說,逃避只會令人淹沒於傷痛中,不能帶來快樂,因此只有正視自己的情緒及苦困,才有辦法為自己解憂。他呼籲大家每日禪修,透過調整自己的呼吸和步伐,令身心放鬆,才有能力面對自己的情緒。
剛與信眾度過四日禪修的一行禪師又問,大家是否有愛人?大家是否明白另一半。大師說,只有體會對方的苦痛的人,才可把恨和埋怨放下,擁有慈悲的心,能成為別人的安慰。
一行禪師鼓勵市民學習尊重,當你愛的人傷痛時,可能會發出怨言、指摘,甚至有錯的觀念,但當下的糾正只會造成爭執,聆聽是最佳的止痛劑,待對方把心中不快宣洩,日後再糾正也不遲。
一行禪師很關心社會,他呼籲大家要茹素環保,表示有研究顯示,減少食肉一半,能有助環境更好,因牧養動物要剷平田地,而且牠們會與人類爭食,故能夠每月茹素15天,環境更美好。此外,禪師又點出,動物有恐懼、惡念、憤怒等情緒,充斥每個細胞,人們吃了就會滲進身體內,玷污身心。
他又以故事說理,帶出人類與地球密不可分的關係,表示父母與兒子行過沙漠,不幸地缺乏食物,無奈下把兒子給殺了,然後一點一點吃他的肉,最後雖然安然度過,但內心的恐懼和內疚揮之不去,雖生猶死。禪師說,這就像人類和地球的關係,人類就像父母,慢慢的在蠶食地球,地球資源終歸有限,不懂得愛護,到最後也只會被痛苦和不安纏身。
我在以往參與的佛學講座都聽過「正念」,要理解時頗為抽象;大師有比較易明的演繹,從而令自己可以面對痛若:方法是透過坐禪聆聽心中的苦痛,平日要收集正念。五項正念收集包括
1. 尊重生命、
2. 理解快樂與名利權力無關、
3. 真正的愛是為令對方快樂、
4. 聆聽、
5. 正念消費。
對於社會上出現許多暴力和憤怒,一行禪師表示是源於人們不懂正念消費,所謂正念消費就是要本著一顆慈悲之心,而電視電影不停廣播著暴力、憤怒的信息,小朋友吸收得多,自然會有不良的反應,長久累積,就會產生痛苦和不快。
進一步,大師教導眾人應要了解自己的痛苦根源,才能明白別人痛苦,恨就不會產生,而了解苦就是慈悲之心的開始。他表示,找尋快樂其實很簡單,不開心時就要和別人傾訴,訴諸一切不快釋放緊張,減輕身體痛楚,解決心中問題。作為聆聽者,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減輕別人痛苦,即使覺得別人說得不對,也不要打斷或與他爭論,否則演變成辯論,只會雙方都痛苦,不能用溝通帶來和解。要待他說完了以後,才發表意見,尊重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