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記憶容量
有否聽過,人腦記憶體容量256Mb?另一說法更是人腦的容量相當於約77億TB的記憶體,這個數字實在沒法想像。
記憶廣度是一個人可以回憶出的最長序列。記憶廣度(Memory span)有「七加減二」個意元(Chunks)的說法(George A. Miller發表於1956年)——依正確次序回憶一系列項目。
短期記憶的容量則相當有限,最容易回憶的項目為七個。
一個意元是一個明顯的訊息,可以是字母、單字、甚或片語、句子。不過,有時記憶的是七個數字、七個字,但有時亦可以記憶好幾個片語或句子。短期記憶的容量是以意元計算,當然沒有256Mb。
意元並非根據資料本身客觀的特徵來計算,而是根據個人的主觀意識來計算。若能集組(Chunking)意元,把小意元依某種關係組合成大意元,讓短期記憶容量有相當彈性。例如CUHK,對初學英文字母者是四個字母、四個意元;但是對已通曉者,馬上可明白是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香港中文大學);甚至是一個意元。
無獨有偶,人之所以喜歡用七描述自然界的事物與人類自身的事情,可是反映其有限的記憶能力或容量?
例如一星期七天或七曜(日、月、火、水、木、金、土)、七大洲、彩虹七色、七竅與七情、音樂七聲等;初期的電話號碼亦為類似數目,便於記憶。
短期記憶的容量雖然有限,可以透過兩種方式來增進儲存量:意元集組(Chunking)和複誦(Rehearsal)。相對容量有限的短期記憶,長期記憶的容量可以說無限:一生夠用有餘。
兩種記憶
記憶力衰退是正常衰老的一部分。
大腦衰老的重要變小部分,叫海馬迴,位於內側顳葉,哺乳類動物都有兩個,左右各一。
生理系統擁有改變或重建的能力,稱為「可塑性」(Plasticity)。海馬迴具有高度可塑性,強烈刺激會讓它長成一組記憶單位。學習可讓海馬迴成長,有對英國倫敦的士司機做的研究顯示,司機經過兩年密集學習、熟悉行車路線,右側的海馬迴明顯更大。
抑鬱症患者的左側海馬迴體積較小,如果抑鬱症反覆發作或持續時間較長,縮小程度會更大,病患發作期間,患者的自我記憶通常不完整,甚至完全忘記,接受治療後,患者記憶功能就會得到改善。
海馬迴中的神經元數量有限,記憶需要被回收以產生新的記憶。她的記憶去了哪兒?原來,海馬迴藉着和大腦前方皮質區、位於眼睛上方「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不斷「對話」;大部分記憶最終都存到皮質,所需時間從數月到數年不等。
皮質中的記憶地圖由細胞集群交織出的多重組合構成,不易改變,亦就不易損壞。記憶有兩種系統,一種快速且具有可塑性;另一種較慢、有較高穩定性,讓人繼續學習和適應變化。
若用電腦構造來理解,應更易明白。海馬迴相當於RAM隨機存取記憶體,前額葉皮質相當於電腦硬碟。
大腦潛能,等待發揮!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