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5月9日 星期五

開國之君為何「不好儒」?

德才兼備的德,限於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德行。儒家治國的基本取向是保守的,旨在維持社會建制和價值規範之不墜,用於承平時代。在禮崩樂壞的亂世,卻難以推行。孔、孟游說諸侯終無功,其故在此。

開國之君打天下時,大多只求成功,不講儒家的道德。溫良恭儉讓,必拋諸腦後。是以劉邦、朱元璋之流不喜歡儒生。據《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載,楚漢相爭時,有貧困潦倒的儒者酈生,託人引薦他給劉邦。推薦人回覆酈生說:「沛公(劉邦)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脫下)其冠,溲溺(小便)其中。與人(儒生)言,常大罵。」

曹魏時代號稱智囊的高官桓範嘗言:「臣聞帝王用人,度世授才(看時局需要,起用人才)。爭奪(天下)之時,以策略為先。分定之後,以忠義為首。」打天下時,要起用有謀略的人才。得天下之後,就要用忠義之士。臣忠,不敢造反和挑戰皇權。臣義,才能以身作則,教化庶民。中國幅員遼闊,不可能事無大小都交由中央政府決定。地方官員如沒有操守,不為政以德,必引起民怨、民變。是以官員要用遵從儒家教義的讀書人。

變法得罪建制

官僚系統由儒生壟斷,他們是建制的得益者,辦事每多因循保守,按章而為。久而久之,王安石謂之「庸人則安常習故而無所知」,政府積弊難改。歷朝要變法往往遇到兩難。倚仗德勝於才的儒生,難以興利除弊。王安石曾氣憤地說:「不才之人為害勝於藏污者。」變法是非常之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唯才是舉,起用「非常之人」,又會招惹「多所變更,必擾天下」的批評,以及建制的得益者大力反對。王安石變法以失敗告終。

擺脫儒家仁義束縛 曹操成大業唯才是舉

國人受《三國演義》影響,一向視曹操為奸雄,連他「唯才是舉」也認為是有違傳統的用人之道,破壞道德禮教。《禮記.禮運》篇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即皇帝、高官用人,要用賢能之士,歷代皆然。

儒家主張以賢為本、才為末;賢為體、才為用。原因有二:一是儒家主張德治,皇帝官員應教化萬民,《論語.為政》記載,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其次,司馬光在《資治通鑑》有言,「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以故?有才能的人若「一心為惡,惡亦無不至矣!」沒有才能的人縱使作惡,也「智不能周(全),力不能勝(任),譬之乳狗搏人(未成年的狗要咬人),人得而制(服)之。」

起用忠心庶民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後,選拔官員都要以德為先,所謂「求忠臣於孝子之門」。武帝繼而設立察舉制,以孝廉取士。每年地方要察、舉孝廉之士給朝廷,試用滿意可得官職。這個制度大利世家豪族的子孫經察舉當官,把持政府。他們皆是儒生,以忠義為本。曹操出身閹宦之家,地位卑微。他要挾持漢室稱王,必須削弱漢室和朝廷官員的勢力。於是,他一方面挑世家大族中有才之士而用之,如荀彧、孔融、楊修等。另一方面他起用庶民中忠於自己的人才。正如陳寅恪在《書世說新語文學類鍾會撰四本論始畢條後》一文所言:「夫曹操孟德者,曠世之梟傑也。其在漢末,欲取劉氏之皇位而代之,則必先摧破其勁敵士大夫階級精神上之堡壘,即漢代傳統之儒家思想,然後可以成功。」

滅袁紹後,曹操殺反對或不滿他的謀臣。208年殺孔融全家及袁紹舊部許攸、婁圭、邊讓等。210年,曹操首次頒《求賢令》,公然反對用人先德後才:「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公)其何以霸世!」曹操舉陳平為例:他跟嫂嫂通姦又受賄,仍獲劉邦重用。曹操聲明「唯才是舉」,推倒察舉制,用人將不計較他是否不仁不義不孝!曹操說得出,做得到。郭嘉屢次被陳群檢舉,曹操仍重用他。同時他不怪罪陳群,說明曹操並非不用賢德之士,而是兼收並蓄。

傳統的勢力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清除殆盡的。212年,曹操被推舉為魏公,荀彧反對,曹操贈他空盒,逼荀彧自殺。214年,伏皇后謀刺殺曹操失敗。曹操下第二個求才令,重申「唯才是舉」:「夫有(德)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德)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

2178月,曹操被漢獻帝正式封為魏王。他下求才第三令,先舉伊摯、傅說、管仲、蕭何、曹參、韓信、陳平、吳起等人為例,指彼等都有各式各樣的道德污點,但均能助主公成就大事業。令云:「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疑。」曹操第一令還以求賢為名,第二、三令已無賢字,單講「進取之士」、「有治國用兵之術」了!

三下求才令

曹操為何七年內三番下求才令呢?我只能猜測。首先,群臣中仍有不少講忠義的儒生。曹操篡漢之野心昭然若揭,且以言論入罪濫殺文士,令儒生敢怒不敢言。曹操唯有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申其唯才是舉的政策,不行儒道,堵塞眾人之口!其次,217年曹操已62歲,時日無多,當然希望早得良將而平定天下。可惜,三年後,曹操死了!曹丕繼位,才完成篡漢立魏的大業。

總括曹操的求才三令,陳寅恪云:「讀史者於曹孟德之使詐使貪,唯議其私人之過失,而不知此實有轉移數百年世局之作用,非僅一時一事之關係也。」然而,曹操唯才是舉的方針僅行於一時。到司馬氏篡魏,已被九品中正制取代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